24小时在线

毕节!70年代缝纫机回收价格“快捷变现”

回收之家2025-08-05 12:50:2011

我家有台缝纫机

作者 修国金

我家有一台老掉牙的钻石牌缝纫机,它已陪伴我近60个春秋。1957年,我家住在西市区扬名街三道门一个大杂院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商品大都凭票供应,买服装、鞋帽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小孩子都期望早点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平时衣服穿破了的话,就需要缝缝补补。那时有句俗语,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情景。

幸运的是,母亲手很巧,做一手好针线活,缝补的衣服针脚又细又匀,十分漂亮。但自己动手一针一线缝制衣服毕竟要花费很多时间。我听说用缝纫机做衣服既省事又省时,而且做出来的衣服款式新颖、漂亮,便决心攒钱为母亲买下一台。

缝纫机在那时是个稀罕物件,会裁剪缝纫的人属手艺人,会被人高看一眼。当时,营口的商场虽然销售缝纫机,但一般家庭买不起。因为商店里货品少,价格贵,具备购买能力的家庭也不一定舍得买,更怕买来不会用。

为了给母亲买缝纫机,我省吃俭用,终于在市新华百货商店买到了一台沈阳产的钻石牌缝纫机。那黑色的机头,镀铬的滚轮,铸铁的脚踏板,棕色的实木台面,很是大气、漂亮。我按照产品说明书把缝纫机安装好,并用抹布把机头、机架、台板、脚踏板都擦得锃亮,期待着它能早日为我家所用。大院里的男女老少纷纷对我家投来羡慕的眼神。他们围着这个新物件左看右看,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家里人也觉得很骄傲,被人家羡慕的感觉真好!

有了缝纫机,母亲格外高兴。母亲的妹妹是市缝纫合作社的职工,缝纫手艺很高。心灵手巧的母亲虚心向妹妹学习,很快就学会了缝纫机的使用。只见她脚踏踏板,手轮开始旋转,钢针飞快地奔驰在布料上。看着母亲日益娴熟地操作缝纫机,家人都为其叫好。

很快,这台缝纫机成了母亲的好帮手,并使缝纫工作变得简单而快捷。改旧衣、做新衣,缝缝补补,这些过去需要靠手工做的活儿,如今都可以在缝纫机上完成了。原来要忙活半天,现在用缝纫机一会儿就做好了。母亲用缝纫机为我们缝制了衬衣、衬裤。一些亲戚、邻居也拿着布料来求母亲帮忙,热心肠的母亲从不拒绝,总是细心裁剪,帮忙做好。我妻子的缝纫技术在母亲的指导下进步也很快,她给亲属、院内的女孩子缝制了百褶裙等漂亮衣裳,周围人都很羡慕。

平时不用缝纫机的时候,我会将机头抬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到机腹中,再用旁边的活动板盖住机头,这样缝纫机就成了一张平整的“小桌”。孩子们经常用这张“桌子”看书、写作业。

到了20世纪70年代,营口姑娘的嫁妆出现了“三转”(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一响”(收音机),有缝纫机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服装样式也百花齐放,特别是海城县(今海城市)、营口县(今大石桥市)出现了服装专业村。电视里经常闪现明星穿戴的新款服装。母亲头天看到电视里的服装新样式,过几天就能仿制出来,为爱美的侄女、外甥女做好。记得最清楚的是侄孙女朱巧云,她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服装,在1989年平面模特大赛中荣获了二等奖。再后来,妻子用这架缝纫机,缝制了许多红领巾,送给新入队的少先队员……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的大潮将中国时装推向世界前沿,商店里的服装多种多样,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购服装,自己动手做衣服的逐渐少了,缝纫机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却无法舍弃掉这台伴随全家60年、见证着服装变迁的缝纫机,我将它细心地收好、保存着。

今天,我抚摸着那精巧的机头、灵活的脚踏板和光滑的台板,“嗒嗒、嗒嗒……”的声音好像依然萦绕在我的耳际,我仿佛听到它对我诉说着什么,又放佛看到母亲在缝纫机下缝缝补补的背影和她那娴熟的技艺与不知疲倦的面容……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2016年第4期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

  邮箱:yingkouchunqiu@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fjshd.com/87361.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