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在线
▲波斯帝国距今年代久远,波斯帝国钱币却见证了丝绸之路商贸的兴盛繁荣,见证了多民族、多种族、多国家的商品流通 敦煌研究院供图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阿富汗、伊朗等中西亚国家,直达西欧及地中海一带的陆上商品流通之路。在这条绵延7000公里的商贸要道上,丝绸是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因而被19世纪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冠以“丝绸之路”的美名并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贸易兴盛时期,君士坦丁堡的贵族们以穿着中国丝绸、家中使用中国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而进入中国的香料、钟表、玻璃,一度也奇货可居。汉唐盛世,曾经花雨缤纷、商贾络绎的古丝绸之路,彰显着古老中华文明“和平、开放、包容”的历史血脉。
汉王朝之前的贸易往来
我国商朝时期,已经有商人将东部沿海地区的海产品带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以换购该地区的和田玉。他们的必经之路,就是丝绸之路。虽然这条路在当时还未被命名,而最初的贸易中换取的物品也是玉石而非丝绸,但这条通道,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就是丝绸之路的雏形。
周朝时期,周王都曾亲自或者派专人携带金银、绸缎到里海沿岸国家,在当地换购香料、玉石、犬类等带回国。公元前5世纪中西方贸易往来和商品流通更加频繁,这主要得益于河西走廊的开辟和使用,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是这一时期中西商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
青金石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
在接下来的近500年时间里,由于中西亚和欧洲相继被波斯帝国、土耳其帝国和希腊统治,并且他们相互之间战乱不断,导致中西商道多次被阻隔或被迫改道。这一时期的流通商品主要以王室奢侈品为主,且数量比以前大为减少。公元前1世纪,连接中西方的中间地带被不断强盛起来的游牧民族所控制,使中西商品流通几近中断。
张骞凿空繁盛丝路贸易
时光流转,到了汉王朝,好奇心推动着人类探索的进程,在当时,汉王朝欲同西方交流沟通的欲望更加迫切。24岁的年轻人张骞远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探寻重启商品流通道路的可行性。张骞从长安出发,返回长安的时候他已是中年,历经磨难的他带回了中西亚地区的毛毡等特产。
张骞第二次向西域进发时,与他随行的有大量被汉武帝招募的商人,他们带着西汉朝廷配发的货物随同张骞一路行商,极大地推动了中西商品交流,也获取了巨额利润。
此番出使,让中西方富商巨贾看到了商道的安全性和高额回报,纷纷涌上张骞出使的主要路段,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流通由此开始了繁忙繁荣时代。罗马人、埃及人开始加入通商行列,他们疯狂迷恋中国丝绸,大量收购阿拉伯帕提亚人从中国转运来的丝绸。而大量新奇的商品,如手工技术、农业育种等也源源不断从欧亚国家流传至中国。
总体而言,中亚、欧洲、北非、南亚诸国直接派遣到中国的贸易使团或商人为数不多,可是为什么中国丝绸能大量地远销到这些地区?原因在于这些地区的丝绸大多是通过漠北民族或中亚粟特商胡转运的。比如漠北的匈奴、突厥、回鹘、西域诸国商胡及吐谷浑、吐蕃等,他们先后充当了丝路贸易的中继者或向导的角色。西域诸国通过各种方式在我国内地获得大量丝绸,再远销至欧洲等地。漠北游牧民族所建政权与内地政权的战争或和平交往,均围绕着丝绸贸易这个轴心而转动。
由于可以从丝绸之路上获利,最终,多民族、多种族、多国家的人们纷纷参与到商品流通环节中来。
东西方商品贸易日渐活跃
丝绸,丝路上重要的贸易商品,而中国的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也将其作为象征友好的礼物赠送给对方。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当地很多人都认同中国物产丰富,元首及贵族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波斯帝国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丝绸的主要市场和集散地。他们派遣至中国的贸易使团的数量远比罗马帝国的多,仅唐贞观二十一年至宝应元年的一百年间,其遣使共达23次(《册府元龟》)。大食(今阿拉伯地区)在唐一百年间,其遣使共达31次。
在丝绸之路上,丝绸还具有货币功能,很多大宗贸易用丝绸进行交易。用丝绸作为货币的好处是不会贬值。丝绸之路沿途,特别是在中国西北地区流通着波斯银币、铜币和丝织品三种货币。据史料记载,唐武周年间(690年前后)到天宝时期(745年前后)的55年间,银币与丝织品之间的兑换率一直是一匹练换十文银,而铜钱则贬值约30%。相对来说,丝绸对于各方来说均有公认的价值、较高的信誉。
到了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愈发繁盛。过去是以大量丝绸、茶叶等单一商品的流通为主,而隋唐时期的繁荣则更多体现为流通商品种类繁多。从家禽、动物皮毛制品到金属矿石、日用器皿、乐器、书籍、颜料、香料到民俗宗教文化用品等,丝绸之路上的商队络绎不绝,骆驼队伍经常绵延数百里。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养蚕、冶铁、水利灌溉技术以及天文、医药、文学技艺等不断西传,沿途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经济区域。首先是沿途城镇人口猛增,如河西路上的凉州(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域的高昌(今吐鲁番)、龟兹(今库车)、于阅(今和田)等地就是如此。在当时的经贸往来中,中国的财富也得到了飞速增长。《汉书·西域传》记载:“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钜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作者:西部商报首席记者张子艺
编辑:饭团
欢迎关注
"陇原史话"
ID:gscnlys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