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在线

乌兰察布!铜回收

回收之家2025-06-24 04:00:1414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70年春华秋实,内蒙古一路走向繁荣富强、和谐美好。当然,内蒙古幅员辽阔,地区的历史更远远不至于这70载春秋,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丰富而厚重的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这里让我们走进自治区大小数家博物馆,寻找历史的印记,用70件珍贵的藏品来讲述属于内蒙古的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来倾情诉说这片草原孕育出的灿烂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衣冠之国”的美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衣冠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蒙古族的头饰上十分讲究,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妇女使用的头饰不一样,她们喜欢用红珊瑚、玛瑙、绿松石来作装饰。蒙古族妇女缠发髻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蒙古汗国和元代,而在簪钗的银板上镶嵌红珊瑚也是蒙古族古老的工艺。

  蒙古族的妇女的头饰喜欢装饰红珊瑚与蒙古族的观念有关,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不像汉族那样积累各种各样的财富,他们的财富往往集中在妇女的装饰上,尤其是头饰上,而且,蒙古族喜欢红色,喜欢鲜亮的颜色,贵重的红珊瑚正好吻合了他们的这一习俗。

  另外,不同区域的妇女头饰所用的红珊瑚的部位不一样,头饰的组成也不尽相同,不同身份的妇女头饰也有区别。比如,科尔沁、克什克腾、察哈尔等地区的头饰都分为姑娘头饰,新娘头饰和已婚妇女头饰。这些头饰上都镶着大量的红珊瑚。

  巴尔虎部蒙古族妇女头饰(清代)

  

  由银、珊瑚、松石,头饰长37.5厘米、宽50厘米、头箍直径19厘米。整个头饰呈盘羊角形,在条形银饰上镶嵌珊瑚、松石等宝石。头饰造型独特,整套头饰上的装饰图案较多地保留了蒙元时期的特色。

  现展出于内蒙古博物院

  鄂尔多斯妇女头饰 (近代)

  

  此头饰是成吉思汗三十四代之孙福晋夫人的用品。厚重、华贵,以金银、珊瑚、松石等宝石穿帘成。工艺制作精美,重达7300克。

  现展出于内蒙古博物院

  银鎏金镶宝乃琼冠(清代)

  

  由银和宝石制造而成,高50.5厘米,直径33厘米。此为乃琼神巫在特定宗教吉日作法降神时所戴的冠饰。这顶法冠形制非常奇特,正面嵌有五个骷髅银饰。它的材料大多由金银和宝石组成,所以特别贵重,只有乃琼神巫降魔时才能由助手帮忙戴在他的头上。

  现展出于内蒙古博物院

  步摇冠金饰件复制品(北魏)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步摇是鲜卑族妇女佩戴的步摇冠上的一种装饰,佩戴者在行走时一步一摇,故名“步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里就有说过金步摇:“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

  现展于乌兰察布博物馆

  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件,马头鹿角形金步摇以及牛头鹿角形金步摇,北朝(公元386年-581年)。

  

  匈奴王金冠(战国)

  

  鹰高6.7,冠带直径16.5-16.8厘米 重1211.7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

  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是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被编写成电影剧本的匈奴王金冠

  1972年,一位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76岁老人王美子,在阿鲁柴登大队以南4里左右的一个荒凉的大沙窝子里挖土龙骨(古生物化石),发现有不少三棱形铜箭头和一根铁棍,铁棍的头上还有金片,接着又发现了更多的古代金银器物。

  老人回村叫上了亲戚、邻居,五人共发掘金器文物重2500克以上。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期间,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极差,就把这些器物拿到伊盟杭锦旗人民银行卖了。

  而旗银行竟然鼓励村民尽量多发掘,甚至为了金子的纯度,他们还把文物上镶嵌的玛瑙、玉石、松石等嵌物砸了下来。

  后经银行职员反映,文化局得知此事,才开始派人调查处理。他们追回了老乡手里和银行收购的文物,并宣传了文物保护的意义。后来,调查证明,金器出土之地原是一群墓地,由于埋藏较浅,经风沙移动,逐渐风蚀暴露地表,才被破坏。

  阿鲁柴登墓虽已遭破坏,但仍出土了金器218件、银器5件及石串珠等文物。这批珍贵的金银器遗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制作工艺上看,都不像是普通匈奴人之物,尤其是这件造型奇特、制作精湛的鹰形金冠饰。

  就目前已知考古材料来看,这件金冠饰是可以确认的先秦两汉间北方少数民族冠饰的唯一标本。它不仅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考古价值,堪称匈奴艺术瑰宝。

  学者推测,其拥有者可能是战国晚期活动于此地的匈奴贵族或某位首领,因此,有人称其为——“匈奴王金冠”。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金冠的离奇故事被改编成一个更加离奇的电影剧本:

  “1943年,杭锦旗阿鲁柴登图祝庙小喇嘛那木吉拉发现匈奴王金冠等金鹰器材,后来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在侵华日军及国民党官方耳边,而且他们采取购买、抢夺、武力胁迫等各种软硬手段来想得到匈奴王金冠等金鹰器材。

  图祝庙主持云东扎木苏大师及图祝庙喇嘛们不怕畏惧,看穿阴谋,用生命的代价来保护这些金银器材,而且把这项保护措施保密到2007年那木吉拉在内蒙古博物馆观看匈奴王金冠为止。”

  

本文链接:https://www.fjshd.com/82734.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