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在线

景德镇!哪里有钯碳回收“快捷变现”

回收之家2023-09-13 18:30:3080

  陶瓷是一种泥做火烧的实物,也是泥与火的艺术结晶,是多种文化的载体。

  ------------题记

  那为什么说陶瓷艺术作品是文化的载体内,历史的缩影内?中国的陶瓷釉上彩,彩绘就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宋金时期,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品种繁多,异彩纷呈。彩绘装饰就有:古彩,粉彩,斗彩等门类,且艺术特色也各有千秋。说道粉彩就不能不提青花了,青花:从唐朝的初创,元朝的高速发展, 明清的鼎盛,又在同一时期衰落。这岂不是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的缩影,以陶瓷为载体,以历史为墨,向人们诉说这时代文化变迁。

  说到陶瓷让我意向最为深刻的是:《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梅瓶以8亿港币成交,创中国文化艺术品单品成交的世界记录。

  外形:《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是景德镇窑产品,瓷质。高44.1、口径5.5、腹径28.4、底径13cm。,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透明度极高,青花系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的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

  那是什么样的历史画卷内?让小编慢慢说来:韩信是秦末名将,他先投奔项羽,但不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也只做了个管管粮食的小官。后来丞相萧何碰巧遇见了韩信,谈话之间发现韩信有非常之才,于是便屡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均未被采纳。韩信看到刘邦也不肯重用他,于是决定离开。得知韩信出走消息后,萧何非常焦急,也顾不上向刘邦报告,便亲自骑上马连夜率人追赶韩信。许多人以为萧何想去投奔项羽,这使得刘邦也非常的生气。萧何终于追上韩信,并把他劝了回来。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所绘人物的生动神情栩栩如生。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浆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且空白处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由景入境,将山野之气与婉约之风治为一炉,营造出:“笔墨淡雅苍润,格局大气磅礴,过渡却微妙精细”的独特意象,苍松的妖娆,深浅不同的墨石,顿觉满纸烟云腾然纸上,仿佛为韩信的踌躇奠定基调。辅助纹饰有杂宝、缠枝番莲和莲瓣纹等,装饰层次虽多,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浑然一体。

  梅瓶不仅纹饰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洁净润泽,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富有层次感,加之遒劲的拓抹绘瓷笔法,使画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发着美器的光泽。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说到陶瓷不得不提到它的价值: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有着极为独特的青花纹饰,体现了极高的烧制水平。梅瓶是明代高等级墓葬随葬品,有镇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风水上的考虑,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这种随葬品:

  我国古代常常用某种器物的谐音来比喻一种吉祥的含义:如定陵中的4只青花梅瓶放在棺椁的四周,寓意“四方清(青)平(瓶)”;又如山东鲁王朱檀墓的青白瓷梅瓶中盛有酒,寓意“清(青)平(瓶)长久(酒)”。随葬梅瓶的多寡也是有一定规矩的。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一共分为3个等级:一、皇帝陵——青花梅瓶4个,如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随葬梅瓶;二、皇后、皇妃陵——青花或白釉梅瓶两个,如北京定陵的孝后、端后墓,北京海淀区董四村的皇妃墓等;三、公主、皇子的贵族墓葬——都只有一个青花或釉里红梅瓶。这件瓷器于1959年出土于南京江宁县观音山明朝开国功臣沐英墓。

  元代“青花”存世稀少,国内只有100余件,价值难以估量。2005年,“鬼谷下山图”瓷罐拍出了1568.8万英镑(大约相当于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而“萧何月下追韩信”,瓷胎质地、青花发色,都更胜一筹,且所绘人物情节逼真传神。而且像这样的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三件,另两件已流传到国外,而且尺寸比这件小,釉色、纹饰也不及这件精美。

  曾有业内专家估计,“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如果出现在拍卖市场上,至少价值10亿。官方给出的说法是,第一,它用料上乘,采用了名贵的“苏麻离青”钴料;第二,题材稀有,带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极其少见;第三,艺术价值极高,在制胎、绘画、烧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四,如此体型的青花大器极其难烧。

  我走访了很多景德镇作坊,问了很多工匠,在“宁封窑”看到此瓷瓶,让我甚是满意。特意写此篇。

本文链接:https://www.fjshd.com/4091.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