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在线
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
中国第一桶争气油
中国第一批乙烯和第一批合成橡胶
。。。
新中国炼化工业的许多个第一
都是由“他”所创造
兰州石化
传承| 穿越时空的交接
在这里
透过忙碌的石化人
我似乎总能看到过去的时光
就像穿越时空
身临其境
1952年,甘肃省从全国各地招收16000名青年知识分子,支持两兰建设,第一批兰州石化人建设石化的奋斗之路就此展开。
乙烯装置是化工生产的“龙头”装置,“砂子炉”是兰州石化的独有,从“砂子炉”的引进到成功投产,标志着新中国有了第一套初具规模的乙烯装置。
▲广大干部员工积极投身于炼油厂、橡胶厂、肥料厂三项工程的开工建设
兰州石化的乙烯规模
从0.5万吨/年乙烯的管式炉
3.6万吨/年的“砂子炉”
8万吨/年、16万吨/年、24万吨/年
46万吨/年乙烯装置
7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
“砂子炉”精神正是一代代自强不息的石化人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把一件件不可能变成可能甚至是更好的意志品格。这些靠的是什么,是他们生生不息、主动进取、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
故事
链接
(向上滑动启阅)
“企业不翻身,我决不离开!”
1959年,在“反右”运动中,林华因几句直言,被停职反省后,连降三级担任了兰化合成橡胶厂副厂长。面对粮食极度紧张、装置被迫停工的困境,他提出将兰炼的干气引入合成橡胶厂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1961年底建成了我国第一个5000吨/年乙烯的管式炉,实现了中国化工由“煤粮化工”向石油化工的重大转变。正当兰化生产有了很大起色时,化工部撤销了对林华的错误决定,萧桂昌副部长专程来兰请他回京,林华毫不犹豫地说:“兰化不翻身,我决不离开!”
1962年,在林华等人的积极争取下,从国外引进的砂子炉、以及与之配套的高压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丙纶和腈纶6套装置批准建在兰化。“文革”后期,被扣上“林家铺子大掌柜”帽子的林华,主动向组织请求,“哪怕是到砂子炉打扫卫生,也要亲眼看到砂子炉开起来。”重新回到岗位的他认真总结前3次开车失败的教训,组织制定了第4次开车方案,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砂子炉终于投产成功,标志着我国有了第一套初具规模的乙烯装置。
1985年,林华所研制的丁烯氧化脱氢制取丁二烯技术和顺丁橡胶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把奖牌、奖状和3400元奖金都转给了兰化公司。
1997年3月11日,当这位我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离开我们时,遵照他的遗愿,将骨灰永远留在了曾经为之奋斗了16个春秋的兰化公司。
从60年代“三硬一软”保生产、70年代“一副扁担”见精神、80年代“一条油杆”刮效益、到今天的挖潜增效“百项”措施、“十条龙”攻关等,使兰州石化无愧于全国“勤俭办企业”五面红旗之一。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广大干部员工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开展生活自救
扁担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石化人在恶劣的条件下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人拉肩扛、披荆斩棘、不畏艰辛,千方百计完成任务目标的信念品质。就是在这片西北戈壁荒漠他们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上建立了伟大的事业。
故事
链接
(向上滑动启阅)
“三硬一软”保生产
1959年到1961年,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兰炼、兰化职工口粮奇缺,生产生活都面临严峻考验。兰炼7000多名职工中,有2000多人患浮肿病,1400多人患营养不良性肝炎。兰化有30%的人患浮肿、肝炎,职工体质下降,生产难以维系。有的职工弃职而去,有的请假不归。兰化减少职工3100多名。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兰炼、兰化提出“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与饥饿抗争,通过大办农场,开展生产自救,使职工每天能够吃到被称为“三硬一软”的半斤洋芋、半斤萝卜、半斤甜菜、一斤莲花菜,极大地改善了生活,增强了职工和家属的体质。三年困难时期,“两兰”共收获粮食200多万斤,蔬菜1300多万斤,贴补了职工及家属的生活,确保了炼油化工正常生产。这一壮举,充分体现了“两兰”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困难、为国分忧的责任担当。
一副扁担见精神
20世纪70年代,兰化化肥厂掀起了把合成氨加粗甲醇提高到25万吨的大干热潮,全厂上下谁也不甘落后。为了让一线职工能够吃上一口热饭,在没有车辆运送的条件下,食堂主动提出“用扁担挑,把饭菜送到岗位,端到工人手里”的行动口号。正在因缺乏运输工具、无法将物资材料及时运送到现场而发愁的供销部门,看到食堂用扁担送饭,也挑着箩筐,将急需的小件材料运送到检修现场,一时间,“扁担挑箩筐,物品到现场”成了厂里工作新景象。经过全厂的共同努力,这一年,如期完成了年产25万吨合成氨加粗甲醇的目标,也创出了新的历史记录。扁担体现了石化职工心系生产、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完成任务目标的主人翁情怀。
一条油杆刮效益
159卸油台是兰炼油品储运厂接卸火车槽车原油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老工人牟师傅在每次卸车过程中,发现每台卸完的槽车底部还有不少存油,他尝试着用竹竿绑上铜锨,伸进槽车底部刮油。这一刮不要紧,却刮出了藏在槽车底部的“秘密”。粗略计算,卸得比较干净的车每次可以刮下小半桶油,卸得不干净的车每次可以刮下三桶多油,如果照此刮油,每年接卸原油200万吨,就能刮出整整24台槽车、1200吨原油。后来,卸油台的师傅们经过反复试验,用土办法自制了6米多长的刮油杆,成为大家卸油时必带的工具。小小刮油杆虽略显简陋,但凝聚着员工的心血与智慧,不仅刮出的是宝贵的资源,沉甸甸的效益,更体现的是石化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惜油如金的精神风范。
从享誉全国的劳动模范“白钢人”白恩海、“发明大王”罗学信、“降虎英雄”董松江、“石化工匠”卢朝鹏、“技术大拿”汪艳侠,到70年代,由31名青年女卸油工组成的“铁梅班”,以及公司“修改升”中的“青年突击队”、共产党员先锋岗等,都是“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石油精神的典型代表。
“白钢人”
白恩海
“降虎英雄”
董松江
“发明大王”
罗学信
“石化工匠”
卢朝鹏
“技术大拿”
汪艳侠
▲苦脏累的铁梅卸油班
“铁梅”精神体现的是兰州石化人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韧劲,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拼劲。其本质就是爱岗敬业的态度,吃苦耐劳的作风,厂兴我荣的责任。
故事
链接
(向上滑动启阅)
一代铁梅传作风
兰炼运销处原油车间159卸油台是出了名的苦、脏、累岗位。上世纪70年代初,这个车间的31名年轻女工主动请缨,“男同志能干的事我们也能干”,自告奋勇地组成了女子卸油班。1974年的一天,栈桥上来了一批罐车,姐妹们迅速开始卸油。突然,一根卸油皮管被崩掉,原油瞬时喷出,周树兰、易成美、冯珠珠等见状,勇敢地冲上去,用身体封堵喷涌的原油,“油龙”终于被降服了,可她们除了洁白的牙齿,全都变成了“黑油人”,大家都称她们是“黄继光式”的卸油工。一群年轻漂亮的女子,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巾帼不让须眉,真实展现了那个年代青年女工学铁梅、做铁梅的精神风貌。铁梅卸油班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铁梅卸油班的精神薪火相传,油品储运厂62泵房女子岗、建设公司天车班、动力厂“五朵金花”等一批女子班(岗)都成为传承这种精神的生动再现。
以“三航两剂”为代表的“争气油”、突破封锁产出的“第一胶”,以及液体橡胶的研制生产到汽柴油质量升级等,是兰州石化人想国家所想,急国防所急的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1958年9月,兰州炼油厂年加工能力为100万吨的燃料—润滑油型炼油厂一期工程16套装置建成投产,工期比原设计提前15个月,总投资比国家预算节约5.57%。
▲1958年,新中国第一列原油列车由玉门发往兰州,兰炼生产出第一批成品油,并把油品送到北京,为国庆献礼。
▲50年代末,兰炼开始大力研发“三航两剂”,为国家炼“争气油”。到1962年底,兰炼生产的产品品种由16种增加到70多种,填补了大量国家空白。
▲1964年,兰炼建成国内第一套硅酸铝小球催化剂装置,被誉为“国产第一剂”,扭转了该种催化剂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后续国内炼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1960年5月,面对苏联中途撤走专家、收回图纸、技术设备遇到很大困难的严峻挑战,兰化建成年产1.35万吨丁苯橡胶大型装置,生产出首批合格的丁苯橡胶,“国产第一胶”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合成橡胶的历史。
“三航两剂”精神体现了兴业报国的兰州石化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为党增辉的责任与行动。其本质就是奉献石化的事业感,胸怀全局的责任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故事
链接
(向上滑动启阅)
不辱使命保国防
“没有油,我军的飞机、坦克、军舰都是一堆废铁;没有油,我们新生的共和国将有空无防、有海无防。”“我们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炼出‘爱国油’。”这是兰炼党委书记、厂长徐今强1961年向全厂发出的铿锵声音。
从1959年算起,兰炼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战,全部完成了被誉为“争气油”的“三航两剂”研制生产任务。
1960年10月,兰化接到化工部指令,用一个月时间快速建成了液氧铁路专线,及时保证了1059导弹发射基地的氧气供应。
1963年3月,张爱萍将军来到兰化公司,询问党委书记靳崇智:“你们有没有能力生产出丁腈橡胶?”当得到“能生产”的回答时,将军说:“我们的战机等待起飞,现在急需加油的耐油胶管,你们能不能在三个月之内完成丁腈橡胶试制任务?”接受任务的兰化公司成立了强有力的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地展开研制工作,终于按时完成了将军嘱托的任务。
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兰炼接到紧急指令,克服重重困难,如期完成了耐严寒的8号稠化机油;兰化接到研制生产“地雷外壳”原料的命令,抽调精锐力量,用一年时间完成了此项任务。
1971年,兰化公司接到燃料化学工业部下达的“当年生产10万吨浓硝酸”的生产任务后,党委书记刘祺瑞亲率10人工作组到车间蹲点,干部和工人一起三班倒,经过艰辛努力,及时保障了国防需求。
1979年11月2日,总后勤部油料部电令兰炼,火速生产46号防锈汽轮机油2000吨,务必于11月20日前发往部队。“在国家大事面前,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兰炼所有产品都为46号防锈汽轮机油让路。经过上下努力,用不到20天的时间,完成了通常一年的任务。1980年5月18日,当由5000人组成的中国远洋特混编队用着兰炼生产的46号防锈汽轮机油,在预定海域搜集中国远程运载火箭的数据时,全厂上下都感到非常骄傲。
从1968年开始,兰化公司研制生产的特种液体橡胶产品一直配套用于“巨浪”系列潜艇“神州”系列飞船、嫦娥二号卫星等,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共和国长子”,兰州石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发扬“不辱使命、为国分忧、自力更生、无私奉献、攻坚啃硬、勇攀高峰”的精神,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朽功勋。
用生命换来的8号航空润滑油
60年代初,兰炼接到石油部命令,研制生产我国空军急需的8号航空润滑油。依据当时的生产工艺和国内原油品质,外国专家断言根本无法生产。
毛鹏飞,当时是兰炼新技术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主动请缨组织科研攻关。他吃住在车间,白天和大家一起爬进容器,用抹布一点一点地擦拭;夜晚守在结满冰霜的氨压机旁边,忍着刺鼻的氨味,认真记录每个数据,实在困了,就坐在消防毛毡上打个盹。
农历8月25日晚,他爱人做了一小碗荞面节节,带到车间。当看见头发长、胡子长、整个人都变了样的毛鹏飞,不禁失声痛哭。妻子心疼地说:“老毛,今天是你的生日,你都忘了,吃点面吧。”见此情景,周围的同事无不动容。
阴冷潮湿的环境,使他的关节炎病迅速恶化,双手抽缩得像鸡爪子一样,厂领导强行把他送到医院去治疗。可没过多久,他一瘸一拐地又返回了车间,恳切地说:“我是组长,关键时候怎么能离开呢?”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500多次反复试验、取得6000多个采样数据,8号航空润滑油终于研制成功,我国空军战机用上了自己生产的油品。
1980年11月9日,年仅55岁的毛鹏飞不幸病逝。遵照他的遗愿,厂部决定将他的骨灰埋在了当年试制航空润滑油的地方——兰炼酮苯脱蜡车间旁的花园里。
无怨无悔的“橡胶人”
1959年,孙秀麟从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被分到兰化橡胶厂中试室,和苏联专家一起从事橡胶产品的研发工作。
1960年夏天,面对苏联援建专家全部撤走、丁苯橡胶后加工难题尚未解决的困境,年轻的孙秀麟担此重任。只懂俄文不懂英语的他,白天查阅苏联专家留下的文献,晚上啃英语、学习西方合成橡胶工艺及加工的资料。无数次的验算、反复调试原料配比……仅用一年时间,就开发出了用歧化松香做丁苯橡胶的乳化技术,两年后,应用该技术生产丁苯橡胶在我国首次取得成功。
1963年,孙秀麟带领攻关小组,用两年时间、经过上千次试验分析,试制成功在橡胶聚合中充油的加工方法,填补了我国合成橡胶充油的技术空白。从1972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孙秀麟和他的团队为橡胶生产新技术的开发创造出骄人业绩:液体丁腈橡胶、无规羟基液体丁腈橡胶、地毯造纸两用羟基丁苯胶乳生产技术、丁腈26软胶制备方法及工业化生产技术等等……
孙秀麟把自己的一生与我国的合成橡胶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有人高薪聘请、花重金买他的研究项目,都被他一一谢绝。退休后,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公司的聘请,继续指导研发橡胶技术,一干又是7年。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党和国家培养了那么多年,我坚决不离开这个企业!”
胡锦涛在视察兰州石化时指出:兰炼、兰化在炼油化工行业是很有名的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不仅出产品、出经验、出技术,还出了大批人才,有很多人才走到全国各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哪里有炼厂,那里就有兰炼人。”、“哪里有化工,那里就有兰化人”,兰炼、兰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精心配备力量,先后为国内新建炼化企业输送了近30000名管理、技术人员和优秀工人。
▲1958年11月,兰州肥料厂年产1万吨甲醇、5万吨合成氨、8万吨硝酸铵装置相继建成投产,为国家生产出急需产品。
▲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兰炼经过2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鏖战,制造出了04型气动仪表,实现了国产自制仪表零的突破,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炼油化工企业的建设。
▲1964年,机械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用于催化裂化装置的关键设备——滑阀,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保证了我国第一套Ⅳ型催化裂化装置近期投产,填补国内炼油设备一项空白。
▲1976年,兰炼机械厂制造了我国第一台烟气轮机,并于1978年在抚顺石油二厂投入工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烟气轮机回收高温烟气能量的研究和工业应用成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四出”精神既体现了兰州石化人辉煌历史的传承,也体现了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成为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重要依靠力量的时代特征。其本质就是主动作为的长子风范,国家至上的大局观念,永争一流的进取意识,勇于创新的发展能力。
故事
链接
(向上滑动启阅)
“学大庆,赶两兰”
1975年4月,石油化学工业部在兰州召开工业学大庆兰化、兰炼现场会,来自全国石油化工行业的一千多名干部参加了会议。石油化工部部长康世恩出席和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兰化、兰炼、大庆油田等单位交流了学大庆经验。会议提出在全国石油化工系统开展“学大庆、赶两兰”活动,充分肯定了“两兰”学大庆的成绩。兰州现场会的召开,使“两兰”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会后,“两兰”进一步开展创建大庆式科室、车间、班组活动,两兰之间相互走访,传经送宝,相互促进,使学大庆活动更加扎实深入,涌现了一批学大庆的典型。1977年5月,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兰炼、兰化被命名为“全国大庆式企业”。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残酷的市场竞争,兰州石化人没有沉浸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把目光投的更高更远,以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炼化生产企业为己任,坚持“问题思维、缺陷管理、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定标准、建机制、抓考核”管理方法,创新变革,“精准执行、精益运行、精细管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公司始终保证产品出厂合格率100%,质量抽检合格率100%。
▲精细化操作保障装置平稳运行。
“三精”精神体现的是兰州石化人从不满足,永不懈怠,精细精致,尽善尽美的价值追求。其本质就是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以质取信的品牌保障,超越自我的品格塑造。
故事
链接
(向上滑动启阅)
一根针里透严细
20世纪70年代,塑料是全国紧俏产品,兰化石油化工厂的职工加班加点生产,确保国家需要。在一次塑料产品包装的过程中,包装工人发现少了一根缝包用的针,参与包装的职工非常着急,硬是从已经包装好的几百袋塑料产品中一袋一袋地找,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根牵动着上下神经的针,终于被包装工人找到了,大家悬着的心也落地了。虽然选择 “大海捞针”是艰难的、短暂的,但心系质量、为用户负责、为企业负责的较真态度和严细作风是久远的。
一把扫帚立标准
1977年5月,东海舰队急需一批油品,为保证国防需要,兰炼全厂上下紧急动员,运销处装运车间在限定的时间内生产并发出了油品。后来职工在打扫现场的时候,发现少了一把扫帚,参与油品发运的职工怀疑,这把扫帚很可能误装在油品车内。党委书记王金堂专程赴东海舰队追寻这把扫帚,并代表企业向东海舰队赔情道歉,千里迢迢地背回了这把沉甸甸的扫帚。一把扫帚从此成为质量警示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折射出石化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诚信为本,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生命的严细作风。
兰州石化人凭借着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苦干实干
兴业报国、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的精神
将兰州石化发展成为
我国西部第一个
拥有年产1050万吨炼油和年产70万吨乙烯
生产能力的特大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如今我们继承老一代石化人的精神
实现这一场穿越时空的交接
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人面前
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石化精神
薪火相传
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
苦干实干
兴业报国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走过流金岁月
历经风雨沧桑
兰州石化人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机遇与挑战同在
光荣与梦想共存
兰州石化人将迈向新的征程
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创造出更美好的石化明天
本期编辑:小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