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在线
湖北夷陵青岛工业园今年产值将破百亿元为两地经贸合作创造新机遇2015年9月29日 A04:财经要闻视点 稿件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作者:李倚慰
青岛工业园已成为夷陵区“一带两区六园”中空间拓展最具潜力的工业园。
青岛嘉源进出口有限公司落户夷陵区。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这是夷陵,是湖北省宜昌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区,也是三峡大坝的所在地。作为青岛对口援助的城市之一,夷陵的发展速度打破了之前对它的所有想象。“山清水秀”不足以形容完整的夷陵。在实地走访的几天里,感触更多的是夷陵的风土人情。在一言一语的交谈中,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折射出夷陵人对三峡大坝的特殊感情。
三峡大坝的建设是夷陵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也正因为三峡大坝的建设,才有了夷陵与青岛的“江海情”。20多年的“牵手”,使对口支援工作完成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造就了夷陵与青岛的双赢。在为青岛企业搭建“走出去”产业化平台的同时,夷陵的白酒、茶叶、柑桔、中药材等产品在东部沿海市场的占有率也在逐年提升。2014年,夷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亿元,同比增长11.6%。在青岛工业园等一系列项目的带动下,夷陵实现了从湖北省山区贫困县到经济强区的跨越,因三峡大坝而迁出家园的“移民”也从搬迁安置转入了安稳致富的新阶段。
“引进来”与“走出去”构建新格局
青岛工业园的打造,为青岛和夷陵的企业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合作的平台。2010年以来,夷陵区建设了464公顷的青岛工业园。“目前已累计筹资2.5亿元投入园区开发建设,其中青岛市援助1720万元,建成桔乡大道、青岛路、明珠路、中岗路等园区主干道,园区骨架全面拉开,功能配套正逐步完善。”夷陵区委书记刘洪福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已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去年实现产值75亿元,税收1.15亿元,安置就业4200人,其中移民有1810人。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园区按规划全面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税收3亿元,安置就业1万人左右。”
经过近5年的开发建设,青岛工业园已初具规模,成为夷陵区“一带两区六园”中空间拓展最具潜力的工业园。“在青岛市的支持下,夷陵区还成功引进了嘉源食品等优强企业落户夷陵。2014年,在三峡·夷陵(青岛)经贸合作洽谈会上,签订了投资2亿元的海尔(宜昌)虚实网服务园项目。”刘洪福表示,“海尔(宜昌)虚实网服务园将建设专业化仓储中心、城市配送中心、配套服务设施等。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税收不低于200万元,解决就业约100人。目前已签订项目投资协议书,完成了场平及前期工作。”
据悉,借助青岛市提供的平台,夷陵区先后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经贸洽谈会、农产品博览会、旅游宣传推介等活动,有力提升了夷陵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工业上,围绕食品饮料产业,受援建成年产3000吨水果罐头生产线和果杯生产线,年加工转化柑桔2万余吨。农业上,围绕茶产业提档升级,受援建成萧氏茶叶产业科技园,兴上茶叶鲜叶清洗自动化生产线,发展生态茶园700亩,推广现代茶叶栽培、种植、采摘新技术,全区茶叶生产加工水平明显提升。三产上,围绕壮大旅游龙头,硬化了通往三峡人家、晓峰景区的部分道路,改善景区旅游环境,旅游接待人次年均保持20%以上增幅,使夷陵区跻身湖北省旅游强县(区)行列。
“输血”转为“造血”带来经济收益
1970年,县城因修建葛洲坝工程从宜昌老城区搬迁至小溪塔。1992年,4个乡镇2万多人因兴修三峡工程搬迁移民。夷陵区既是坝区、又有库区,是三峡工程移民最早、就近就地安置移民最多、移民结构最为复杂的地区。
“在全镇27000人中,移民占了9800人。”据夷陵区太平溪镇副镇长向富勇介绍,“移民”是太平溪镇的最大特色,农业则是太平溪镇的支柱产业,农家乐、旅游业则为太平溪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三峡大坝、五级船闸、坛子林等景区都是占用了太平溪镇的土地,其中有一个村子在三峡工程中全部被淹,是三峡库区唯一全部淹没的村子。”
作为距离长江最近的一个乡镇,太平溪镇是三峡生态的屏障,在这里不能发展工业,楼层不能超过七层。经过数年的发展与建设,太平溪镇的人均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1993年以前,太平溪镇的财政收入只有300~400万元,后来逐步实现了每年12%的增长,近三年的财政收入实现了20%的增长,去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2700万元,村民的年收入也达到了万元左右。”向富勇告诉记者,“不仅农民成为了‘万元户’,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从以前的土路,到现在的水泥路,太平溪镇的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悉,青岛对口支援太平溪镇建成污水处理厂,为整个镇解决了污水处理难题。现在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为500立方,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踏踏实实的生活、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夷陵人对青岛有了深厚的感情。作为国内首个将灵芝种植与三峡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园,三峡灵芝产业园在起步初期的艰难时刻收到了青岛市援助的30万元建成了灵芝培育车间。用宜昌青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贵民的话说,那是“雪中送炭”。作为一名移民,黄贵民以前种过蘑菇,效益不好之后开始转做灵芝培育。“到青岛崂山参观了之后,回来就打开了思路,想到把灵芝种植与三峡旅游结合起来,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黄贵民告诉记者,“经过五年的发展,现在每年的灵芝产量为300吨左右,年销售收入至少5000万元。”
“百花争艳”各个产业提档升级
夷陵与青岛因三峡建设而结缘。从鱼米之乡嬗变为经济中心,从过去的资金扶助到如今的项目布局,从过去帮助园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到如今帮建产业园区,借助青岛企业的品牌效应吸引外地客商入驻,夷陵逐渐形成了以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现代包装、新型建材为主的四大产业方向,奠定了“百花争艳”的现代化格局。
在“十三五”期间,夷陵将按照整体规划、功能分区、优化升级、分片实施的原则建设青岛工业园。引进食品医药、机械电子、轻纺包装等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劳动密集型项目入驻园区,同时引进15家以上轻工业规模企业,将该园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知名的百亿级轻工业产业园区,打造全国对口支援的示范工程。“我们计划引进青岛市知名品牌企业1~3家落户夷陵区,并推动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观光旅游发展,促进两地旅游市场对接,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和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同时,为夷陵区农特产品龙头企业在青岛提供销售窗口,争取为柑桔、茶叶、脐橙、蔬菜等农特产品进入青岛开辟绿色通道,扩大夷陵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市场。”刘洪福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借助青岛对口支援的有利条件,学习青岛港口物流业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引进青岛港口物流企业,联手打造宜昌港口物流平台,重点发展太平溪港口物流,使太平溪真正成为长江中部重要物资集散码头和货物中转站,全力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
刘洪福表示,“未来将争取青岛知名企业把宜昌夷陵作为产业布局基地优先区,吸引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国际知名装备制造企业优先到宜昌夷陵布局项目。同时,我们将充分发挥旅游优质资源丰富的优势,以两地旅游交流合作为基础,破解坝区产业空心化问题,通过学习青岛成熟的经验,将两地建成互为旅游客源地、目的地,使旅游产业成为解决坝库区移民就业的龙头产业。”
夷陵临水而建、因水而生。城区、山区、坝库区、矿区、景区“五区”并存的夷陵,在江海“牵手”的二十余年中,夷陵在工业上形成了“一带两区六园”发展格局。2014年,夷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亿元、同比增长11.6%,规模工业产值900.3亿元、同比增长11.2%,地方财政总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13.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2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10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2443元、同比增长9.7%。“江海情”的故事还没走远。正如湖北民歌《六口茶》中所唱的那样,远道而来的游客,喝完六口茶,也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湖北土苗山寨,《六口茶》的实际上寓含有“亲切欢迎,友谊长存”之意。也正如青岛与夷陵,在江与海的交织中情意绵长。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李倚慰
字体放大字体缩小默认大小下一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