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在线

天水!哪里有钯碳回收“快捷变现”

回收之家2023-09-06 21:35:16111

  近日,陕西黄帝陵一方与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又因为祭拜黄帝的问题吵了起来。

  9月7日《光明日报》报道,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在日前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河南省政协联合主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国家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上发言称,应该“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祭”,而“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所以国祭黄帝的地点应该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一同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还有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等。

  随后,9月10日,现任西安市副市长、西北大学原校长、历史学者方光华在大公报陕西办事处网站“大公报西部商务网”上刊发的反驳文章《对黄帝的国家祭典到底应该在哪里?》,称“历代对黄帝陵寝是祭拜的”并且庙祭也不是在河南新郑,而是在“中央设立历代帝王庙并对其进行祭祀”。

  问题来了:虽说可以各自拜祭,但国祭的地点只能有一个,如果拜祭黄帝上升为国祭,陕西黄帝陵和河南新郑黄帝故里,谁更有机会入选?

  

  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齐聚新郑参加拜祖大典(资料图)

  专家: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为国祭“实至名归”

  据《光明日报》9月7日报道,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河南省政协联合主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国家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在发言中称,“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特别是进入周代以后,先祖拜祭都是在宗庙中进行。”

  他提出了三个国家级拜祭:一是拜祭黄帝,二是拜祭孔子,三是拜祭先烈。在他看来,我国缺乏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有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必要性。

  为什么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为国祭,是“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支持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说,在新郑黄帝故里举办的拜祖大典有充分的历史支持,有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传统、民间传说的支持。

  

  ▼重大政治、文化意义

  另外,规格较高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做了十年,有了足够的组织经验,具有重大政治和文化意义。

  早在今年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市政协副主席、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专兴就曾在全国两会上建议把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为国家层面举办,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可以考虑由全国政协作为大典主办单位,或由中央统战部牵头组成“拜祖”联席会统一协调,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政协、国台办、全国台联、中国侨联、中华炎黄文研究会联合承办。

  这样才能使大典更具权威性和号召力、影响力,才能更好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力量。

  西安市副市长:支持把拜祭上升为国祭 但不应该在河南

  9月10日,西安市副市长、西北大学原校长、历史学家方光华公开撰文,支持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但对把地点放在新郑黄帝故里很诧异。

  ▼方光华的两个质疑▼

  方光华在文中通过两个方面对许嘉璐的观点进行了质疑。首先,历代对黄帝陵寝真是不拜祭的吗?就历史记载来看,历代对黄帝陵寝是拜祭的。

  

  

  其次,对黄帝的庙祭是在河南新郑吗?方光华在文中还提及,在历史文献中找不到河南新郑曾经有黄帝宗庙的确切证据。从明到清,只发现中央政府在中央首府帝王庙和陕西黄帝陵对黄帝举行国家祭奠的记载,没有发现中央政府到新郑另外设立一个黄帝庙举行国家祭奠的做法。

  针对许嘉璐发言中提到的“炎黄二帝炎帝在前,文献上记载也是先说炎帝后说黄帝,只拜祭黄帝不拜祭炎帝也是个缺憾”,方光华反击道,“其实还有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许多缺憾,作者似乎认为这就不必考虑了。”

  许嘉璐在发言稿中说:“我国缺乏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在国家层面,有塑造整个民族公认的标记和符号的需要,有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必要性。”

  方光华则认为,其实这个“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早就有了。

  方光华在文中解释说,“辛亥革命时期,当时的先进爱国者寻求民族文化的象征,一致认为黄帝就是民族的旗帜。抗日战争爆发前夕,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宣示共同抗御外侮的坚强决心,毛泽东亲自撰写祭文。新中国成立以后,除1950-1954年、1962-1978年公祭活动有所中断以外,历年都有对黄帝陵的祭祀。1994年以来,黄帝陵祭典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出席,今天的黄帝陵祭典已经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祭典。”

  由此,方光华在文末称,“如今把中华民族已有的、公认的标识和符号弃之不顾,在新郑黄帝故里另造一个‘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令人失望。”

  网友:该到哪里拜祭 争论从未停过

  所谓庙祭和陵祭,简单来讲,区别主要在于祭拜的空间场所:庙祭在宗庙举行,陵祭则在陵寝举行。显然双方争论这一问题的背后,实际是如果要将黄帝祭拜上升为国家公祭,那么公祭的地点应该在黄帝宗庙所在地还是在黄帝陵寝所在地。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雷闻所著的《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研究,方光华所举唐代宗之例,似乎也不能作为国家正式祭祀黄帝的证据。雷闻研究称,北魏是将先代帝王(包括帝尧、虞舜、夏禹、周公)正式纳入国家祀典的王朝,到唐代,这些先代帝王的目录不断扩大,但并没有把黄帝列入国家祭祀礼典,唐代宗同意将黄帝“列于祀典”只是表明国家承认其合法性而已,“因此在贞元九年(793年)成书的《大唐郊祀录》所列先代帝王的祭祀名单中并没有看到轩辕黄帝。”

  

  从2006年,河南开始大规模举办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开始,两地的网友关于“该到哪里拜祭”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对于黄帝的争夺并不仅限于河南和陕西。除了陕西黄帝陵外,还有河南荆山黄帝陵、甘肃正宁县黄帝陵、河北涿鹿黄帝陵。而对于黄帝故里的“冠名权”,除了河南新郑,甘肃天水也不甘人后,比如《天水师范学报》就曾刊发文章《黄帝轩辕氏发祥地及祭祀略论》论证黄帝故里应归属甘肃天水清水县。当然,诸地中当属陕西黄帝陵和河南黄帝故里最受认可和关注。

  过去对于黄帝的争夺,或多或少,暗战大于明争。而这次的味道则不同,原因在于一旦上升到国家公祭层面,那么必定只有一个是正统。加之西安市副市长亲自出马,让原本已经平静下来,默认了“各自拜祭”的舆论,再次沸腾了。

  @龙剑:古人祭庙不祭陵乃无奈之举,交通不便而已,现代不存在这个问题,我赞同在河南祭拜。

  @丰诤客:假如只是为了借此圈钱,就都不要拜了。

  @觉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放眼世界都是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何必仅仅计较在哪拜祭?

  有网友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办十年来,河南的黄帝文化更是与河南的姓氏文化相融合,掀起了台湾岛内以及海外华人到河南寻根问祖的热潮,“河南确实发扬了黄帝文化。”

  声音:不存在两地之争 应该由国家决定

  河南方面专门回应过,认为“拜祖”和“祭祖”有明显区别,“既可选择到黄帝出生地河南新郑,也可选择到黄帝墓葬地陕西黄陵。”

  黄帝故里拜祖是在轩辕黄帝的出生日,这是一个非常喜庆的活动。黄帝陵祭祖,按照中华民族传统习惯,清明节都要扫墓、祭祖。

  对于网友的“嘴仗”,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认为,这其实不能算是两地之争,因为“河南的学者从来没有说非此即彼”。

  张新斌说,“很长时间以来,长安和洛阳一直是两个文化中心。相比较而言,河南的早期文化优势比较明显,特别是在夏商时代,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南自上世纪90年代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尤其是2006年以来,国内外影响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这种优势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我们应该有这种文化优势和自信。”

  “最终在哪里拜祭,肯定是国家的决定。当然,我们很期望能在河南拜祭。我们这么多年的学术基础、考古工作的成果,还有河南把拜祖大典整个礼仪上升到国家非遗层面,这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希望能够把这历史使命承载下来。”张新斌说。

  小金说:时至今日,祭拜黄帝的意义显然已经不同于晚清民国时期,具有那么强的政治内涵。但是,涉及黄帝祭拜的各方学者普遍考虑的是,我们今天需要以祭拜黄帝的方式,将全世界华人凝聚在一起。以国家级公祭仪式,来强化国民的集体记忆和认同,才是整个仪式的精髓。

  资料综合丨大河网、澎湃新闻、新浪微博等

  来源:金水河观澜微信(ID:hnjinshuihe)

  

本文链接:https://www.fjshd.com/2684.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