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在线
近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运载火箭顺利完成首次垂直回收,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写下浓重一笔,为运载火箭的重复使用奠定了基础。 专家表示,重复使用将是未来运载火箭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在商业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有巨大的价值。中国也在进行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技术论证和研究工作,但这对中国航天工业将是一个新的考验。
中国或已有规划方案
一名中国专家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目前运载火箭有两大发展趋势,一个是重型运载火箭,一个就是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因为一旦可以回收并重复使用,困扰航天发射的最大因素--成本问题就解决了。这名专家说,如果能成功回收并再次利用一级火箭,可以节约成本的80%,而如果能重复利用二级火箭则能节约98%,因为燃料的成本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猎鹰-9
有资料显示,火箭的硬件占全部飞行成本绝大部分,推进剂成本只占全部飞行成本不到0.4%(不同燃料所占比例不同)。SpaceX曾表示,5000多万美元的发射报价中,燃料成本只有大约20万美元。即使使用的是相对昂贵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的长征-2F运载火箭,一次发射的燃料成本也只有约1728万元,而这在整个制造火箭的成本中所占比重非常小。
专家认为,由于回收火箭的巨大好处,除了美国之外,欧洲、日本甚至印度都在对相关技术进行预研。 对于中国是否有这方面的计划与预研,这名专家表示“不方便透露”,但他强调,中国一直在关注全球航天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
猎鹰-9
《环球时报》记者查阅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网站2013年4月刊登的一篇原载于《中国航天报》的文章称,全国政协委员、航天一院党委书记梁小虹在当年全国两会上透露,我国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论证和规划火箭重复使用,“计划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拿出方案”。
文章还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专家龙乐豪的话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相关单位已经组织力量对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进行专门研究,在两级入轨系统、助推器选择、重复使用、安全回收等方面都有所考虑。 “目前,我国已经在某些单项技术上取得一些可喜成果,尤其是在火箭推进系统和回收技术方面,已经在地面上通过一些试验并得到验证。”这篇报道称,龙乐豪表示,目前我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实现工程应用。倘若国家高度重视,在3-5年内可实现工程应用。同时,我国的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研究或将建立在垂直升降技术基础上。据梁小虹介绍:“可重复使用火箭先是助推器,然后是一、二子级实现重复使用,之后是整个火箭实现可重复使用。”
是机遇更是挑战
专家表示,总体上看,世界各国在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方面的研制仍处于起步阶段,这对于中国航天来说无疑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垂直回收技术上来看,在回收过程中要通过火箭发动机在推力和方向上的不断调节和调整来进行精确控制。这就需要运载火箭的推力有大范围的推力调节能力,这对燃烧、涡轮泵、阀门等各组件要求很高。还需要解决大长径比的发动机垂直降落的姿态控制、支撑结构设计等一系列难题。更重要的是,回收系统不仅要能够实现基本功能,还要达到相当高的可靠性。另外,其重量、体积必须最小化。否则,它对于火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累赘”。SpaceX公司CEO马斯克曾透露:“与传统一次性运载火箭相比,完全可重复使用火箭搭载的有效载荷要少40%。”
中国运载火箭
可靠的回收只是火箭重复使用的第一步。火箭的重复使用对于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寿命、试车时间都是以秒为单位计算。对于一次性使用的火箭来说,保证材料和相关设计在短时间能顶得住是一个问题,而确保长寿命使用又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的燃烧室压强高达207个大气压,燃烧室的工作温度约为3300度(目前最先进的涡扇发动机涡轮前温度不到1700度),其一个小小的涡轮泵的功率就是目前最先进主战坦克发动机功率的数十倍。让这样的发动机顺利工作一次就已经非常困难,而要重复使用多次,那么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将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军事专家表示,重复使用的火箭对基础工业和材料工业的要求将达到一个空前高度,而这正是中国航天业的薄弱点。
中国运载火箭升空
或成美加速太空军事化工具
运载火箭的重复使用,意味着商业发射费用大大降低,普通人拥抱太空也不再是梦想。同时,军用航天的一些设想也将得以实现。
美国空军2003年11月出版的“美国空军变革飞行计划”报告中,在其未来天基武器蓝图中引用了“极高速杆束”概念,该报告提到的用于打击地面目标的极高速重金属杆长6.1米,直径0.3米,打击速度为10马赫。这就是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上帝之杖”的原型。不过,这样一根钨棒的重量在9吨左右,如果一个平台装载10根左右的钨棒,加之结构重量,将达到100多吨,相当于一个太空站的重量。如果考虑到全球快速打击,就必须在轨道上部署6-8套这样的系统,这在经济上是目前任何国家都不能承受的。美国《大众科学》网站2004年的一篇文章就认为,如果所谓的“上帝之杖”想要实现的话,没有至少15年是不行的。
而那名中国军事专家则表示,向太空中发射钨合金杆需要远比现有火箭发射技术更为廉价的火箭技术。而未来,一旦掌握火箭重复使用技术,那么类似于“上帝之杖”甚至美国当年的“星球大战”计划的设想,至少在经济上是可以承受的了。
中国秘密收回一个航天设备!
中国首次特大群伞试验成功 或为新载人飞船准备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8所在我国北疆地区圆满完成了首次特大型群伞系统空投试验。该试验验证了超大型单伞组成的群伞系统工作原理的可行性,标志着大型群伞系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后续型号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此次试验的群伞系统由3枚降落伞组成,第一枚降落伞展开后面积达1200平方米。因此,群伞的收纳工作更加繁琐,需要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完成。
由三个降落伞组成的群伞正在缓慢下降
此次试验的模拟载荷是由一枚白色的子弹头形状的巨大模型,重好几吨。因此,此次试验由米26重型直升机负责执行试验。
此前,曾有消息透露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此次试验的群伞系统可能为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降落伞系统。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类似于美国新一代猎户座载人飞船的设计
中国下一代载人飞船:超越神舟
2003年10月15日9时随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发射,中国成为了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经过12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掌握多人多天的载人航天技术,同时在朝着2020年建成中国首座载人空间站的目标奋进。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固然是优秀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航天对载人飞船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神舟飞船基于长征2号F型火箭的发射总重为8.5吨,目前最大载员数是3人。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将基于长征7号运载火箭13.5吨的有效载荷研制,这意味着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吨位将是13吨级。如果基于长征5号运载火箭研制,则将是20吨级的载人飞船。与美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猎户座”相似。
基于长征7号与长征5号的载人飞船,最大载员数量将是4至6人,不仅能满足近地轨道空间站的建设需求,同时可以直接胜任载人登月的任务。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将具备多人多天,一次性发射入轨对接、不同轨道高度的多任务适应能力的综合性能优异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载人飞船。
什么是空投试验?
空投试验是航天器用降落伞产品最重要的验证试验之一,可以对降落伞产品和试验模型进行最真实的动态模拟,一般用于系统级的验证试验。
空投试验一般采用运输机、轰炸机或直升机作为试验投放平台,将试验模型吊挂在机舱内或机身下方,飞行到实验区域上空,当飞机的速度、高度和航向达到投放要求时,飞行员启动释放装置,试验模型从飞机吊点上分离并开始自由下落。之后,延时一段时间,试验模型与飞机距离一段安全距离后,再开始按预定程序启动试验过程。
受此次群伞试验模型外形尺寸的限制,本次任务采用了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执行试验
什么是群伞系统?
群伞系统是指由2项及以上数量的降落伞组合而成的系统。
随着我国火箭运载能力的不断增加,航天器也变得尺寸更大、重量更重以及功能更全面,能完成更多的航天任务。
巨大的模型好像一枚白色的子弹头,据说有好几吨
为确保航天器的安全回收,降落伞的面积将需要达到几千平方米。目前,我国神舟飞船回收重量3.5吨,使用的主降落伞面积达1200平方米,重量达100余公斤,重量重,体积大,加工难度非常大。因此,随着航天器变得更重更大,不能再简单直接增加单个降落伞的面积来满足需求,而是采用多个降落伞组合来提供所需要的阻力面积。
群伞系统一般由若干个结构尺寸相同的单伞组成,每具伞的伞绳通过连接装置与航天器相连。其优点是即使有一个或几个伞工作不正常,也不至于造成整个系统工作失效,而只是使最终着陆速度增大。另外,在着陆速度相同的条件下,群伞系统的重量一般要小于单伞系统的重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