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在线
信阳视点讯(尹小剑林大爻文/图)天还是那片天,但是,天蓝了许多;地还是那片地,但是,地绿了很多;山还是那座山,但是,山青了好多;河还是那条河,但是,河清了几多;城还是那座城,但是,城美了倍多;村还是那个村,但是,村整洁了太多;人还是那方人,但是人精神了更多……这是一位乡土诗人对固始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的即兴之作。没有诗情,胜于诗情;没有画意,胜过画意。
许多是多少、很多又是多少?总而言之,这几个多到底“多了”多少?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让我们走出抽象,穿越时空隧道,去享受碧水蓝天的同时,留意一下碧水蓝天是怎么酿成的,感受一下其中饱含着固始人民多少的情和爱、血和汗、酸和苦!
A
生态建设大于一切
生态,作为一个热词,它一经面世,就引起世人的极目关注。于是,它被广泛组词、造句,简直达到了“凡事生态、凡物生态”的地步:“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种植”;“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生态建设-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生态村镇-生态城市-生态系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生态为什么这么备受青睐?因为,她的内涵太美:她集自然、绿色、健康、和谐、美丽、文明、真实等“正能量”于一体,是人类心灵的皈依地之一。当然,更重要的,是“生态危机”唤起了人们对生态一词的重新思考和定位,人们在饱受生态破坏的种种苦果之后达成如此共识:生态则和,反之则乱;生态则荣,反之则衰;生态则生,反之则亡!
在固始,生态二字格外响亮。尽管固始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属淮河原生态保护区;尽管固始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人文历史,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最佳生产环境、生态基础和文明传承;尽管固始有着“江南北国、北国江南”和“中国地理百科全书”等美誉,但是,固始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受大环境的浸淫和自身现代文明的影响,尤其是固始位于三省接合部,外来污染十分严重,固始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不置于重要位置对待,固始行将成为生态危机的灾区,甚至是重灾区。
深忧于此,固始县委、县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该县以创建省级生态县为契机,开宗明义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大于一切,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产业规划与发展以生态为本,城乡规划与建设以生态为纲,人居环境建设以生态为主题,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以生态为主线;领导力量、政策、资金、技术、项目要向生态建设倾斜;要把生态建设贯穿于全县人民群众生活的角角落落,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绿色生态种植园
B
顶层设计高于一切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不跑偏;起点高,才能有格局、不返工;立意高,才能有深意、有远景。固始县在生态县建设方面注重顶层设计,用高远的顶层设计来驾驭这辆时代的马车。
既然是顶层设计,就有顶层的样子。固始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人与自然和谐层面、文化层面等几个层面进行生态县建设的制度设计。
政治上,固始县把生态县建设置于政治高度。固始县委、县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省级生态县,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从2008年开始把创建省级生态县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固始县不断加强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由县纪委牵头的生态县建设督导组,由财政局、人民银行牵头的资金保障组,由环保局牵头的技术服务组,由发改委牵头的项目审议组,加大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以期实现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安定进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济上,固始把生态县建设作为建设新固始的突破口。固始用生态县建设淘汰过剩产能、有污染倾向的企业,控制污染源头,倒逼生态经济的形成。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凡是环保的我们都欢迎,反之坚决反对”的发展理念。县域境区内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无污染或低污染、附加值高的行业,禁止和淘汰“十五小”和“新六小”等国家禁止的重污染企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全县从未发生过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对全县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部实施关、停、转,限期进行治理,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生态建设内容上,固始县本着“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原则,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出发点,全面加强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破突口,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生态种养模式,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优化农业生态系统,沼气池建设和“五改”工程稳步推进,新能源利用率逐年提高,农村农作物秸秆采取就地还田、过腹还田、沼气还田等方式,形成的良好的生态模式。以建设农村生态村(居)为落脚点,优化人居环境,科学规划生态建设,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实现生活废物与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净化了农村环境,固始县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每年定期开展“环境整治活动月”活动,在全县对环保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宣传,使群众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使“脏、乱、差”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镇村接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秩序得到了明显好转;加快全县绿化速度,大搞植树造林,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农田林网化率提高到87%。扩大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加大了荒坡、荒地的治理力度,净化了空气,实现了空气和噪声达标化、生活污水清洁化、环境卫生化。
文化上,固始双向发展“生态文化体系”:一方面在既有的文化体系中植入生态理念,让生态一词反反复复地出现在各种文化业态中;一方面以生态的理念建设新文化,使文化富含生态文明的元素。
生态文明的固始
C
科学规划先于一切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这就是妇孺皆知的画龙点睛的故事。
这个故事看似落在点睛上,实则在画字上。如果他画得不是那么传神,相信他就是点无数次,“龙”也飞不起来的。它告诉我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规划的作用非常之大。
深谙此理,固始县在规划上做文章。早在2008年就已组织编制了《固始县生态县建设规划》,规划于2008年5月16日通过省专家组评审,并在9月25日召开的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了人大审议,批准实施。2014年,县委、县政府按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形势,及时组织对《固始县生态县建设规划》进行修编,修编后的《固始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经2014年8月27日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审议并批准实施,实现生态县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制定了生态县建设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努力解决好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全县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把固始县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多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县城。为进一步做好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固始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办公室,实现了创建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案。2011年省直管以来,固始县生态县创建纳入县“六城联创”创建工作范畴,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省级生态县建设推进专题会、安排部署环保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实际,固始县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对照创建的基本条件和考核指标,将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分管领导牵头,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协助单位,层层落实到单位到人,使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县基本形成了“党政领导、部门分工、环保监管、企业治理、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创建生态县新机制。
与此同时,还高起点、高要求编制了《固始县碧水工程实施方案》、《固始县蓝天工程实施方案》等,并与各责任单位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推进,确保生态县各项责任目标如期完成。
街区绿化一景
D
真抓实干重于一切
规划只是骨架、脉络;说白了,是思路。如果不去真抓实干,永远是一幅图纸,也是中看不中用的镜中花、画中饼。
为确保各项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固始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编制的《固始县生态县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环境管理规范有序,街道整洁美观,达到了亮化、净化和美化的标准,全县环境整洁、道路平整,垃圾定点堆放,没有“白色污染现象”,城镇建设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全县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提高。
环境保护是生态县建设的“主打产品”。固始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此提高群众生产生活的幸福指数,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经过治理,目前,全县地表水责任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地下水全部达标;2015年全年,固始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27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112ug/m3,细颗粒物浓度(PM2.5)平均浓度为69ug/m3,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要污染物指数呈下降趋势,全县整体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各功能区标准要求;全县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医疗废弃物处置率达到100%。固始工业以食品加工,农林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为主,污染物产量及排放较小,污染物排放满足国家排放标准。
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固始县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进一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淘汰落后产能和装备,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腾出环境容量,实现了从“用环境换发展”向“靠生态促发展”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县没有新建一个高耗能、重污染项目,没有发生过一起较大环境污染事件。同时,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措施,全面推进污染减排工作。2015年度,全县实际完成减排化学需氧量0.054万吨、氨氮0.006万吨、二氧化硫0.011万吨、氮氧化物0.011万吨,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通过节能减排,有效遏制了生态破坏,调控生态系统各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现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生态县创建工作有序稳步推进!
“美丽固始、生态家园”,是固始建设生态县的主要载体和主题。固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效统一,改变了以往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理念,更加关注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居住的环境。不断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投入力度,分轻重缓急,按照批次增设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和建设A/O生活污水处理站,采取有效措施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问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实现89%,全县每年农作物秸秆93.6万吨,通过直接还田,青贮饲料加工,生产生物能源、秸秆发电等方式进行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95%。
城市各街道加快了公共绿地建设步伐,每个街道建设了公共游园,广场,街头绿化一街一品,绿化覆盖率得到不断提升,修建了秀水公园、陈元光广场、府前广场、固始根亲园及其他街边广场。截至2015年底,固始县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83公顷。城区人均绿地面积11平方米。同时加大对城镇道路绿化工作,实现城镇道路绿化普及率96%。
固始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宜居的“生态文明县”为定位目标,大力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城市规模和实力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凝聚力、辐射力全面提升。在新城区,建成了通畅、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城区路网体系日益完善,人居环境、质量和功能得到极大改善,涌现出一大批高品位精品住宅小区。先后硬化背街小巷5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全面亮化,城市功能水平不断提升。营造“人在景中,城在画中,人景交融”的人居环境。县城建成区面积由6.15平方公里扩大到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万人;城镇化率超过40%。如今,这里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河南省卫生县城”并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公众对环境满意度达97%。
E
创建成果证明一切
发展才是硬道理,变化最有说服力。固始用生动的变化向世人彰显生态建设的魅力。
在迎检层面上,固始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将污染减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制定年度减排计划,印发了《固始县年度主要污染物问题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并将污染减排作为政治任务列为重点督办的工作之一,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和目标责任制,确保了污染减排年度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通过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积极开展13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7个“三河三湖”项目、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县城产业聚集区和史河湾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工程等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消减,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2015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总减排均达到省厅要求,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正因为如此,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据河南省环境保护厅2012-2014年度发布的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固始县地表水责任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地下水全部达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Ⅱ级标准要求;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各功能区标准要求。同时,全县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医疗废弃物处置率达到100%。
在产业发展层面上,固始实现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初衷。2010年8月,固始县《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5)》顺利通过中国社科院、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专家组的论证,固始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以此为先河,固始生态经济全面开花结果。
目前,固始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两个、“省级生态乡镇”25个和“省级生态村”45个,市级生态村316个,为省级生态县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在省级生态县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深知,生态县的创建只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一个节点。树立一种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生态县创建的要旨所在。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与全县人民一道,齐心协力向‘国家级生态县’迈进!同时,我们一定要让这个‘金字招牌’变现出金银财宝,让固始的生态资源、生态文明、绿色品牌得到进一步的展示和释放。”如何继续“生态”下去,固始县长王治学高瞻远瞩。
网友评论